香港高??破召N之香港中文大學
4. 時代意義
香港中文大學依山而建。
以往,大英帝國在英國殖民地,至多只設置一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的創(chuàng)立,突破了近500年的殖民鐵律,既是英國殖民史的分水嶺,也是20世紀亞洲地區(qū)“非殖民化”的表征之一。
中大的出現(xiàn),突出了英屬香港既有權力體制中“華洋有別”的矛盾,也掀起了香港1970年代的“中文運動”,成功終結英文壟斷官方語言地位的局面。
對此,現(xiàn)任校長沈祖堯揭示“香港中文大學是帶著中國的人文精神而創(chuàng)校的”:“它希望把中國介紹給世界,也把世界介紹給中國,所以是一個中西合璧、古今結合的大學,人文跟科技兼有?!?/p>
5. 傳統(tǒng)與校風
大學競爭
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港大)是香港僅有的綜合大學,也是最具大學競爭關系的大學。
由于學運蜂起,中大也被比喻為“在野黨”、“香港的早稻田大學”。
中大的強項在于學術性(學術排名中國第一)與民族性。港大則以政治地位(為殖民地文官培訓所),建校百年馳名(也見818事件)。
中大根植中國文化、中國語言、中華民族的動機目的;港大揭示的“為中國而立”則為對華文化殖民。
教學語言
中大是港英政府為成立以中文為主要教學語言的大學,香港法例《香港中文大學條例》亦表示中大的“主要授課語言為中文”。雖然中大聲稱“自創(chuàng)校以來一直堅持中英雙語的教育方針” ,但現(xiàn)時大部分學系皆只提供英語為主的核心科目,部份院系更只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
6. 三大書院源流
大師錢穆,曾構想全球廣設“中文大學”傳播中國文化的遠景
新亞書院(1949年創(chuàng)立)
由國學大師錢穆、當代新儒家聞人唐君毅、張丕介等人創(chuàng)立,張君勱、牟宗三、徐復觀、霍韜晦等著名學者曾來校講學。
書院以中文教學,并教授官立學校所缺乏的中國文化課程。
新亞被視為中國儒學的復興基地,以及宋代書院文化的延續(xù)。
新亞校址曾多次搬遷,1963年加盟中文大學之后,才在現(xiàn)址落戶安家。
獨立書院時期,有“培育小中國人”的雅號。
崇基學院(1951年創(chuàng)立)
由廣州嶺南大學校長李應林、上海圣約翰大學校董會主席歐偉國、香港教會團體等合作創(chuàng)立。
主要目的是并合中國國民政府時期設立于中國大陸的13所基督教大學,是香港第一所基督教中文專上學院。
崇基的馬料水的校址,也是中文大學沙田校園的最初基礎。
獨立書院時期,有“培育小美國人”的雅號。
聯(lián)合書院(1956年創(chuàng)立)
是戰(zhàn)后早期少數(shù)可供“中文中學”畢業(yè)生升學的學校。
開設課程以社會科學、工商管理為大宗,致力滿足香港社會、工商業(yè)界的需要。
教育方針與專門培育殖民地文官的香港大學,洽成互補,以致數(shù)任港大政治系主任皆為聯(lián)合出身。
書院前身均為廣州或鄰近地區(qū)南移的私立大學,與香港有密切淵源。
獨立書院時期,有“培育小英國人”的雅號。
點擊鏈接:香港中文大學
- 相關熱點:
- 英語四級題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