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jié)”。此外,它還被稱為“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龍舟節(jié)、浴蘭節(jié)、詩人節(jié)”等。之后,楚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給端午添加了更多的文化色彩。

屈原

屈原(約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戰(zhàn)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與《詩經》并稱“風騷”,對后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Qu Yuan? was a Chinese poet and minister who lived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of ancient China. He is known for his patriotism and contributions to classical poetry and verses, especially through the poems of the Chu Ci anthology (also known as The Songs of the South or Songs of Chu). Together with the Shi Jing, the Chu Ci is one of the two great collections of ancient Chinese verse. He is also remembered as the supposed origin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談及屈原,就不能不提楚辭。楚辭是屈原創(chuàng)作的一種新詩體,并且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它影響甚廣,也出現過很多譯本,今天,我們就以大衛(wèi)·霍克斯的版本為例,稍作賞析。

離 騷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譯文:

Heaving a long sigh, I brush away my tears,

Sad that man's life should be beset with hardship.

解析:

我揩著眼淚啊聲聲長嘆,可憐人生道路多么艱難。

《離騷》全篇以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為主線,傾訴憂國憂民的心境。這句話借“嘆息”和“流淚”的動作抒發(fā)了詩人的情感。

譯文簡潔明了,卻不乏亮點。heave選用得很精準,它表示“吃力緩慢地發(fā)出聲音”,與原文的“長太息”相映成趣,畫面感很強。

be beset with表示“被……包圍,……四伏”,比be filled with等更為契合。

離 騷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譯文:

For this it is that my heart takes most delight in,

And though I died nine times, I should not regret it.

解析:

這是我心中追求的東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

這句話曾因為溫總理在兩會上援引而被眾人熟知,張璐對此的譯文是“For the idea that I hold so dear to my heart, I'd not regret a thousand times to die”。

對比兩人的譯文,我們可以看出“善”和“九死”的處理存在不同。霍克斯采用take delight in表示“以……為樂”,而張璐的譯文是hold so dear to表示“愿意堅持”,意境上霍克斯略勝一籌,但張璐能在短時間內做出這種譯文,足以讓人驚嘆。

霍克斯將“九死”直譯為“die nine times”,而張璐的則是“a thousand times to die”,顯然后者更符合原文的風格,以夸張的手法直抒胸臆,情感激蕩。

漁 父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譯文:

Because all the world is muddy and I alone am clear,

and because all men are drunk and I alone am sober.

解析:

天下都是渾濁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獨我清醒。

按司馬遷本傳和東漢文學家王逸的說法,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江邊游蕩,漁父見他這副模樣便問他:"您不是三閭大夫么,為什么落到這步田地?“屈原用上面的話作出回應,慨嘆世道不清,奸佞當道。譯文句式簡單,只需關注“濁、清、醉、醒”的翻譯即可。

讀這句時,忍不住想起李白的《將進酒》,“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人生在世,偶爾,也是難得糊涂。

離 騷

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

譯文:

For the road was so far and so distant was my journey,

And I wanted to go up and down, seeking my heart's desire.

解析:

前面的道路啊又遠又長,我將(不遺余力)上上下下追求理想。

提起《離騷》,這大概是認知度最高的一句,它也曾出現在兩會的問答上,張璐的譯文是“The way ahead is long; I see no ending, yet high and low I will search with my will unbending.”

對比兩個版本的譯文,霍克斯將“上下求索”直譯成“go up and down”,而張璐則是意譯成“意志頑強,百折不撓”,即“with my will unbending”,在達意的基礎上各有千秋。

漁 父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譯文:

When the Cang-lang's waters are clear,

I can wash my hat-strings in them;

When the Cang-lang's waters are muddy,

I can wash my feet in them.

解析:

滄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之水濁又濁啊,可以用來洗我的腳。

漁父被用作文學題材,來源已久。姜太公釣魚、莊子寫《漁父》諷刺儒家,再到后來唐詩中的漁父,就連《西游記》中也不乏漁父的存在。這個形象,猶如《天龍八部》里的掃地僧一般,知曉世事,又有些神秘。

這里,漁父告訴屈原即使世道渾濁,也不必要太過清高,讓自己被放逐。而屈原卻說自己寧死不屈,漁父沒有進一步勸說,而是唱著“滄浪歌”遠去。從他的回答可以看出,漁父心情平和,水清就洗帽纓,水濁就洗腳,能與世沉浮。雖然不同于屈原的堅持,也不失為一種好的處世之道,浪跡煙波,不問世務。

滄浪之水已經成為一個專有名詞,滄浪一說是水的名字,一說是地名,譯文中將其譯作Cang-lang's waters,很明顯是采用了地名的解讀。

九 歌

時不可兮再得,聊逍遙兮容與。

譯文:

Oh, rarely, rarely the time is given!

I wish I could play here a little longer.

解析:

美好的時光啊不可多得,我姑且悠閑自得地徘徊游逛。

《九歌·湘夫人》是《九歌·湘君》的姊妹篇。全詩訴說的是湘君久等湘夫人時哀怨思慕之情,是男子的相思。而“時不可兮再得,聊逍遙兮容與”是全篇的最后一句,感慨美好時光不多得,與現在的“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異曲同工。

譯文用兩個rarely開始,強調美好的時光難得,反襯自己不舍的情緒。而“聊逍遙兮容與”在譯文中由現實的動作變成了虛擬的愿望,但與上文的情感承接還是順暢的。

“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汨羅江渚,湘累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記憶里的端午節(jié),詩詞里的端午節(jié),還有正在吃粽子的你們,一起快樂!